习得性无助

ArchitectX 2024-08-10 PM 163℃ 0条

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,或许你曾经经历过这样的时刻:无论你怎么努力,似乎都无法改变现状,于是你渐渐感到无力和绝望。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“习得性无助”。

习得性无助(Learned Helplessness)这一概念由心理学家马丁·塞利格曼(Martin Seligman)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。最初的研究是通过实验发现的,主要是针对动物,但后来发现人类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。具体来说,当一个个体反复遭遇无法控制的负面事件时,即使之后的环境发生了变化、提供了控制的机会,该个体也可能不会尝试改变现状,而是会表现出无助和放弃的态度。

为了更好地理解习得性无助,让我们回顾一下塞利格曼的经典实验。他将狗分成三组,第一组狗可以通过按压板来停止电击,第二组狗无论如何都无法停止电击,而第三组狗则没有受到电击。实验发现,第二组狗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不可控电击后,哪怕后来给予它们机会通过按压板来停止电击,它们也不再尝试,而是选择被动承受。这种现象被称为“习得性无助”。

在现实生活中,习得性无助的例子并不少见。例如,一位员工在多次努力争取升职机会失败后,可能会认为自己永远无法晋升,进而放弃任何进一步的努力;或者,一名学生在反复考试失利后,可能会认为自己根本无法学好某门课程,最终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。这种现象不仅限于个人,还可以在群体层面上出现,比如某些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的社区,可能会因多次失败的经济振兴尝试而失去信心和动力。

那么,为什么会出现习得性无助呢?心理学家认为,习得性无助的形成主要有两个原因:一是个体经历了大量不可控的负面事件,二是个体的认知模式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内在不可改变的因素。比如,在失败后,人们可能会认为“我就是不够聪明”或“我做什么都不会成功”,而不是认识到“这次失败是因为我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”或“外部环境不利于我成功”。

习得性无助不仅会影响个体的情绪和行为,还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。研究表明,习得性无助与抑郁症有密切的关系,习得性无助的个体更容易出现抑郁、焦虑等心理问题。因此,了解和应对习得性无助,对我们的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至关重要。

那么,如何应对习得性无助呢?以下是几个建议:

一是要培养积极的归因风格。尝试将失败归因于可控的外部因素,而不是内在的、不可改变的特质。例如,当你在某个项目中失败时,可以认为“这次失败是因为我没有足够的准备,下次我可以更努力”而不是“我根本不适合这个工作”。这种积极的归因方式可以帮助你保持信心和动力。

二是要建立可实现的小目标。大目标可能会让人感到压力和无力,反而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。因此,将大目标分解成一系列可实现的小目标,每完成一个小目标,都能给予自己正反馈,增强自信心和掌控感。

三是要学会寻求帮助。当你感到无助和绝望时,不要独自承受,可以向朋友、家人或专业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。他们可以提供支持和建议,帮助你重新审视问题,找到解决方法。

最后,要培养复原力。复原力是指个体在面对挫折、失败和困境时,能够迅速恢复并继续前进的能力。通过积极应对挫折、保持乐观心态、不断学习和适应,我们可以逐步提高自己的复原力,减少习得性无助的影响。

在现代社会,压力和挑战无处不在,习得性无助虽然普遍存在,但并非不可克服。通过积极归因、设定小目标、寻求帮助和培养复原力,我们可以走出无助的阴影,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,迈向更加积极和充实的未来。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你理解习得性无助,并找到应对的方法,提升自我成长的能力。

标签: 习得性无助

非特殊说明,本博所有文章均为博主原创。

评论啦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