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在另一个公众号里,坚持发了一段时间书籍的拆解文章了,不管是人类拆解书籍还是AI解读书籍,总是会漏掉很多书中细节。一是读书背景不同,书中能带来的收获也不同。如果一本书的读者的思维比作者的思维更高阶,那么也不会去读,也不会有什么收获吧。
阅读是有个性化的。"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",每个人看《哈姆雷特》这本书,都有不同的感觉,也就是每个人读一本书都有自己的理解。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、同一个人的看法会有不同的印象和结果,所谓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的意思。即使是同一个人,不同的时间看也会有不同的理解。
巴菲特说:"《聪明的投资者》仍是最好的投资书籍。它只有三个你们真正需要的思想:1.市场先生比喻;2.股票是企业的一部分;3.安全边际。",这三个思想的细节你还是需要去阅读原著。书中只有这三个是我真正需要的思想吗?这需要怀着怀疑的态度去自己思考的,这本书我是读到了,除了这三个重要的思想之外的,其他对于我来说同样重要思想,例如股债比例,投资组合再平衡等等。阅读国外类的投资类书籍,一定要提醒自己有个重要前提,就是书中作者的观点的市场是美国的投资市场,很多的学说和观点,并不一定适合中国的市场。如果你按里面的方法去做了,不一定会有效的。就拿投资指数基金这个观点来说吧,09年我毕业时就看到定投指数基金这个提法,而且也一直践行了,坚持定投了国内的指数基金有几年了,如果中间不做大的波段的话,收益连活期都跑不赢。
所以阅读时我们要学会思考书中的方法,适合不适合我们的市场,多观察,多思考。吸收一定的思想或观点,是需要大量地阅读和思考的。在豆瓣上经常看见有一类的书评,吐槽作者在书中讲大量的故事,其实有用的就一句话,还有嫌弃作者长篇大论,废话连篇的。看过一篇《金字塔原理》的短评,废话这么多,其实就是我们老祖宗说的总分总。
阅读需要怀疑和思考的,很多观点和思想,我们阅读前人的事迹,向过去学习,向未来学习。但人类的本性是不擅长以历史为师,总是犯错后才学会某些事情。我们拒斥历史,拒斥经验,总是宣称"这次不一样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