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两天把《原子习惯》这本书听完了,对于如何养成一个好习惯来说有一点小小收获吧。
这本书跟我之前读过的一本书很像,《福格行为模型》,当时还写了一篇读书笔记如何改变习惯 ——《福格行为模型》读书笔记,现在来看比起两年前,写读书笔记的水平并没有什么进步,甚至于还没有当时写的好呢。
回到这本书里来,不管是《福格行为模型》原微习惯,还是《原子习惯》中的原子习惯,都是尽量不用去意志力来控制行为,因为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。
《原子习惯》书中把改变分为了三个层次,成果改变,过程改变,以及身份认同改变。改变习惯最有效的方法,就是把焦点放在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,而不是达到什么成果。
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,是不是不知从何着手,作者提出来了可以通过成果倒推法,根据自己想要什么样的成果,来倒推『哪种人会获得我想要的这些东西』。例如"什么样的人可以写一本书",也许是可以贯彻始终且可靠的人。现在你的焦点从写一本书(以成果为基础),转移到成为贯彻始终且可靠的那种人(以身份认同为基础)。
任何一天,你都可能因为太忙、太累、太折腾,或者是千百种其他理由,而难以继续维持某个习惯,作者说长远来说未能维持习惯的真正原因,都是被你的自我形象阻拦。这就是你不能太依附于某一个版本的身份认同。想想进步,必须舍弃;想要成为最好的自己,就要持续编辑、修订自己的信念,升级并拓展你的身份认同。
原子习惯是构成大系统的小习惯,如同原子是分子的组成单元,原子习惯是建构非凡成果的元件。习惯是『自我改善』这件事的复利。每天进步百分之一,长久下来,进境可观。想要更好的结果,就别管目标设定,而是专注于你的系统,想要赢得比赛,不要盯着记分板,要专注于比赛。决定你成功或失败的,不是你的目标、而是你的系统。
行为改变的四大法则:让提示显而易见、让习惯有吸引力、让行动轻而易举、让奖赏令人满足。前三条行为法则增加了我们这一次执行某个行为的概率。第四条法则──让奖赏令人满足──则增加我们下一次重复该行为的可能性。
福格行为模型是当动机(motivation)、能力(ability)和提示(prompt)同时出现的时候,行为就会发生。动机是做出行为的欲望,能力是去做某个行为的执行能力,而提示则是提醒你做出行为的信号。
很多产品的设计提醒都是依据于福格模型去做的,我目前再用的多邻国APP,提醒做的就很好,微信通知提醒,短信提醒,APP提醒,你该来打卡学习了。
这本书可以结合着《福格行为模型》一起读,作为改变习惯,设计新行为的主题来做,可以尝试着做做,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。